在阅读文章前,辛苦您点下“关注”,方便讨论和分享。作者定会不负众望今日云策,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。
文I不可史意
编辑I不可史意
103岁的杨振宁静坐在沙发上,身旁放着黑色拐杖,专注地欣赏着49岁妻子翁帆在客厅演绎的《牡丹亭》,这幅画面中,似乎连时间都变得粘稠起来。
一位改写物理学教科书的诺贝尔奖得主,为何在百岁高龄仍能引发如此多的公众讨论?他的科学成就与个人选择,为何总是交织着赞誉与争议?
在他身上,物理定律与人生轨迹形成了奇妙的对比,一年前,他的纪录片首映礼上,有人朗诵了他最爱的诗句:"从一粒细沙中窥探世界,在一朵野花里寻觅天堂,掌中握无限,霎那成永恒",这或许正是他跨越世纪的人生写照。
展开剩余88%你是否好奇,一个人如何能够穿越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,依然保持对科学的热忱与思考的锐利?
从废墟中走出的天才
杨振宁出生于动荡年代,幼时的记忆是全家逃往医院躲避军阀混战,回家后在墙角发现弹孔,16岁时,他随家人从清华园逃难,辗转合肥、汉口、香港、越南,最终抵达昆明。
在昆明,杨家租住的小屋被日军炸成废墟,年轻的杨振宁用铁锹从瓦砾中挖出几本尚能使用的英文书籍,这个场景仿佛预示着他日后的人生——从战争的灰烬中,挖掘出知识的火种。
西南联大时期,他与黄昆、张守廉被称为"三剑客",常在茶馆里从白天辩论到深夜,有时思考物理问题兴奋难眠,他会半夜起床点蜡烛查阅资料。毕业后,他成为全国唯一考上物理项目庚款留学的学生。
战火中成长的经历,是否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知识的渴求?这种求知精神,将如何引领他走向物理学的巅峰?
物理学殿堂中的华人先驱
1945年抵达美国后今日云策,杨振宁追随物理学大师费米学习,在芝加哥大学物理系,当时的世界物理学中心,他迅速展现出非凡才华。
费米称他是自己最好的学生,出差时让他代课,他的博士论文仅有几页,却被导师评为"最短也最优秀"的一篇。
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,杨振宁与李政道成为同事,奥本海默说,他最喜欢看到的画面,就是两人在普林斯顿草地上散步讨论物理问题,1954年,病重的费米对杨振宁说:"我把物理留给你们了。"
你能想象,一位来自战乱中国的年轻人,如何在短短几年内就赢得了物理学界顶尖大师们的认可与赞誉?
从宇称到规范场
1956年10月,34岁的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"宇称不守恒"理论,震惊物理学界,《纽约时报》头版报道这一发现,哥伦比亚大学的记者会场爆满,有人甚至差点爬上大厅的吊灯。
这项发现让两人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,创下诺奖颁发最快的记录,至今无人打破。然而,更具深远影响的是他与米尔斯共同创立的杨-米尔斯规范场论。
这一理论统一了除引力外的三种基本力,被丁肇中称为"20世纪物理里程碑,堪比相对论和量子力学"。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将杨振宁的工作与牛顿、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。
截至2021年,他的论文被学术引用超过3.2万次,有6个数学最高奖和7个诺贝尔物理奖直接基于他的理论诞生,此外还有数十个诺奖与他的工作相关。
但科学成就的背后,也有人际关系的复杂。获奖后,杨振宁与李政道因署名顺序争执最终决裂。晚年时,他又为搭档米尔斯正名,认为他的贡献被忽视了。
这些理论如何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基本规律的认知?而科学发现背后的人际纷争,又揭示了什么样的人性复杂性?
桑梓情深的赤子心
虽然曾改变国籍,但杨振宁从未忘记祖国,七十年代首次回国访问,他推动了"科学的春天";与其他科学家一起建议发展教育,促成了科大少年班;为筹集资金支持中国科教,他曾发烧仍开车两小时去纽约唐人街演讲。
他也曾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,大声宣称钓鱼岛是中国领土,当有人质疑他回国养老毫无贡献时,80多岁的他仍在实验室工作,发表SCI论文30多篇,参与建设60多个顶级物理实验室。
你是否想过,一个在国际科学舞台上取得如此成就的人,为何始终对祖国保持如此深厚的情感?这种情感又如何影响了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?
物理盛宴已过
随着年龄增长,杨振宁目睹了众多老友的离去,"不在了"成为他回忆时常说的词。他曾抄下毕加索的话"我们要赶快,相谈的时间已经不多了"寄给友人,却未等到回信对方便去世。
对物理学未来,他持务实态度,他认为爱因斯坦时代是黄金时代,他赶上了白银时代,而现在是青铜时代。"The party is over",高能物理盛宴已过,理论物理短期内难有大突破。
基于这一判断,他坚决反对中国投入巨资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,尽管这引发了同行的不满。"这个对撞机要花中国200亿美元,我没办法接受这个事情。"他解释道。
当一位物理学巨匠宣称"盛宴已过",我们应该如何理解?这是一种悲观,还是一种基于长远眼光的务实判断?
立功立德立言
杨振宁的一生,从王朝废墟中走来,穿越战火纷飞的年代,在战后黄金时期与物理大师比肩,为东西方科学交流架起桥梁,最终在故土安度晚年。
101岁时,他以中国传统的"立功立德立言"三不朽为标准回顾一生,认为自己"做得还不坏,而且是非常中国式的"。
2022年,他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,颁奖辞称赞他"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,惊才绝艳"。
物理学家戴森曾评价杨振宁是"高高翱翔在雨林之上的鸟"今日云策,而大多数人则在雨林中度过一生。这位跨越一个世纪的物理巨匠,完成了一个科学家最圆满的人生轨迹。
发布于:河南省尚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